当前位置: 首页 > 创建活动 > 关于中国传统的“礼”

关于中国传统的“礼”

2015年01月14日 10:46:53 访问量:733

 儒家中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那么在这个价值体系中,这五种品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孔子见世风日下,编《仪礼》,预借周礼恢复人心。于是就去请教当时最有学问的人---老子。
     
洛阳,彼时,春日,风和日丽。
     这,是一个圣人见面的好日子。
     孔子年轻,老子年长。老子尽其心答复年轻人孔子的各种问题。关于周礼,老子也说了自己的看法“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在长者老子的印象里,孔子聪明、好学、有抱负。但过于单纯、理想化。
     终于,到了离别的时候。
     老子将孔子送到了门口,对孔子说:"年轻人,我听说有钱人送人钱财,仁义者送人忠言。我没什么钱,还好有点仁义的名誉,所以我送你几句忠告吧"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有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
     "感谢老师的金玉之言,孔丘牢记在心。"孔子再三表示感谢之后,拜辞而去。
     一月之后,曲阜,孔门。
     听完孔子的精彩旅程及学术报告后,弟子们纷纷询问老师对传说中的老子的看法,孔子答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数年之后,函谷关,老子写下鸿篇巨著《道德经》,在第三十八章,老子写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是说,如果社会沦落到仅仅是讲礼,则“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所以在当今时代,学礼仪,讲礼仪,是必须建立在“道、德、仁、义、智、信”这些规律与品德的基础上。


编辑:刘新华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韶山学校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