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长学校 > 俞敏洪:培养孩子的终身竞争力才是王道

俞敏洪:培养孩子的终身竞争力才是王道

2015年01月14日 09:25:11 访问量:651

几天前,深圳某中学刚刚召开了初一年级的第一次家长会,目的是向家长通报新生入学后第一次考试的成绩。家长会上,陈女士的心情复杂极了,班里第一名的学生在全校排20多名,很多人都很羡慕,那名学生的妈妈却淡淡一笑,说“还不行”。陈女士告诉记者:“那一瞬间,我又羡慕又同情那个孩子,也深深感受到那名母亲和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较劲儿。”

起跑线前的抉择

自从升级为妈妈,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陈女士陷入越来越纠结的心态,原因之一,是“学校老师经常会发来短信,说某某某没考好,或没交作业,家长和孩子需要‘反思’”,每每收到短信,陈女士都觉得“这是一种压迫,一种亦步亦趋,有‘被监视’的感觉”。

起初,陈女士也曾抱着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将培养孩子的重点放在调整学习态度、提高效率上,希望孩子过得开心,心态平衡。她特别强调:“每天送他上学前,我都要跟他说,开心过一天。”然而随着一拨拨分数的公布,陈女士心里开始犯嘀咕,觉得“自己的孩子好像什么都不会,别人的孩子什么都会”。

在收到几次学校老师发来的短信后,陈女士终于忍不住问孩子:“为什么表扬的名单上很少有你?”没想到孩子回答她说:“你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批评的名单上也没有我。”看到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过于“乐观”,陈女士开始犹豫和纠结自己曾坚持的教育理念,焦虑开始如迷雾一般笼罩在陈女士的心头,“吃不下、睡不着,就怕学校组织考试”。

由母及子的“教育焦虑症”

此前,华东师大心理系曾公布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中国的妈妈们普遍存在育儿焦虑感,并达到中度焦虑的程度。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从起跑线的竞争开始脱颖而出,一个新的名词——“教育焦虑症”正在妈妈间“传染”开来。

同时,根据卫生部发布的资料,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主要有焦虑、神经衰弱、抑郁、强迫等症状,其中焦虑症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目前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数量正在呈递增趋势,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家长的焦虑引发的。”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医生一直对一个案例印象深刻:晓然妈本是一名优秀的妈妈,上高中的女儿乖巧听话、名列前茅。

然而,一次偶然看见女儿跟一名男生走在一起后,晓然妈便想当然的给女儿扣了一顶早恋的帽子,并在一场争执中暴打了女儿。

“这顿暴打给孩子和整个家庭都造成了致命伤。”晓然妈说。

苏医生惋惜地说,“女儿从此开始逆反、关闭了心门,如果这时妈妈能幡然醒悟也还来得及,但没想到妈妈仍天天只知跟女儿念叨‘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还强迫女儿转学,导致孩子彻底自闭,不再跟任何人交流。”

等到晓然妈找到苏医生咨询时已是一年后,因为女儿出现了自残行为,成绩更是直线下降。一年中,晓然妈越来越焦虑,打孩子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直到发现女儿开始自残,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焦虑下的变质母爱

今年14岁的诚诚刚刚升入初三,在他心里只有一个概念:如果妈妈不管我,我就会学习不好。为了监督孩子学习,诚诚妈每天只盯着分数。诚诚一提到考试就心慌气短、脸色发白、全身颤抖。然而诚诚妈却没有看到孩子的问题,仍只死抓分数不放,逼得诚诚出现了精神分裂、抑郁的状态。

“有的妈妈因为焦虑长期失眠,像‘祥林嫂’一样逢人必哭,诉说自己为孩子付出了一切;有的妈妈跟孩子起冲突,严重到邻居打110报警来劝架……”苏医生说。

“这些孩子因为妈妈的焦虑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对于这些典型又极端的焦虑妈妈们,苏医生无法给予同情和理解,在她看来,这样的母爱早已变质,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着非爱的‘掠夺’”。

编辑:刘新华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韶山学校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