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建活动 > 万俊人:道德建设如何攻坚克难

万俊人:道德建设如何攻坚克难

2015年01月21日 15:23:25 访问量:1144

万俊人

  主讲人:万俊人

  出现某种道德困境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结果,没有哪一个社会或国家可以幸免,关键是如何应对

  比认识和判断道德现实更为困难的是改善我们的道德文化,现在我们最需要的美德是审慎的智慧和积极的行动

  成为有道德的人,为人以道、行之以德并非是为别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梦是一种寄托、期许,代表一种人生方向,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则是全民心力和精神追求的集中表现。中国“道德梦”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心力和努力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卓越的道德文化史,并保持了近两千年德治传统,道德伦理在中国漫长的社会文明进程中长期占据着中心地位,道德的力量不可低估。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发展期,我们在强调社会法制秩序和现代信念体系建设的同时,更要传承发扬传统道德文化的原有优势。

  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告诫我们,显形的外部社会秩序与无形的内在人心秩序同等重要。我们既不能指望一个“无法”的现代社会秩序,也不能指望一个“无天”“无心”的具有良好秩序的社会。我们的道德必须“顶天立地”——“天”即是宗教或信仰;“地”者则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法制规范秩序,道德只有立于天地之间并能够“法天”“养地”“成人”,我们心中的道德才能真正确立,社会伦理秩序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并获得人们的确信和践行。

  我所理解的“中国梦”

  “经济强大不是国家强大的全部,如果没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强大,物质文明的发展最终也会受到制约”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率领新一届中央领 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展》时提出来的。基于 这一特殊语境,我认为,“中国梦”首先代表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理想,同时也是对现代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实现国家强大和人民幸福这一伟大目标的形象表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深、付出的牺牲 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中国梦”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之梦。

  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理想目标,中华民族的梦想尤其具有其深厚的历史温床。因此,要正确理解“中国梦”,有四个时间概念具有关键意味。一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二是中国近代百年,三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四是改革开放30多年。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中,我们民族极少落后过,直到晚清之前一直都引领东方文明、甚至是世界文明的进步,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绵延不绝、没有中断的文明共同体。然而,中国的近代化相对较晚,在现代文明竞争中开始处于落后被动的不利地位。189年4的甲午战争给我们民族沉重的一击,对中华民族心理的打击难以估量。所以,从19、20世纪之交开始直到今天,中国话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诸如“进步”“新”“科学”“民主”这类最为典型的现代语汇。晚清开始社会变革,起初是“器物”和“技艺”的改革,如“洋务运动”;尔后是“政制”的改革,如“戊戌变法”;最后国人们终于认识到,落后的不只是“器物”“技艺”和“政制”,还有且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和文化的“落后”。“五四运动”早期的文化激进主义者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基本态度是怒其不争,恨其不能。

  文化问题的根本是思想(观念)和道德问题。所以陈独秀说,中华民族的“最后觉悟之觉悟”是道德觉悟。道德是价值观的问题,是精神和心灵的问题。如果“中国梦”要有一个道德的解释的话,显然应该从这里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的社会发展道路,一条能够使我们国家富强起来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社会主义道路。但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我们却走了不少弯路,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开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崛起,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践证明,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之路,能够引导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重新崛起,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提出凝聚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经验和现代民族精神,是6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而艰难的探索成果,也是支撑近代以降10多0年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根本信念,它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和文化的精神信念,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广泛坚实的现实基础。

  然而,“中国梦”及其提出对于当今和未来的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习近平主席说,(近代一百多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我们也越来越敏锐地感觉到,经济强大不是国家强大的全部,如果没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强大,物质文明的发展最终也会受到制约。很显然,我们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上相对滞后,现状令人担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是在民族和国家现代化发展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时提出的、一个关乎中国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理想目标。  

编辑:刘新华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韶山学校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