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60年了,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和我们合影时的情景!"

"60年了,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和我们合影时的情景!"

2019年12月30日 09:14:47 访问量:2252 作者:龙贵良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少先队里高大的人,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诗人臧克家写的这首《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以及毛主席60年前与韶山学校师生的合影,被印在了韶山学校科技楼一楼最显眼的位置。墙面上,“幸福的会见,巨大的鼓舞”几个金色大字格外耀眼。

科技楼正前方,就是1959626日,毛主席到韶山学校视察,与师生亲切合影的地方。“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说的正是这张照片。

60年了,我永远无法忘记毛主席和我们合影时的情景!”“那是我最幸福、最光荣的一天!”“每当我遇到困难,毛主席的鼓舞就像一盏灯,为我照亮前进的路,给予我奋斗的力量!”1216日至21日,我们采访了当年照片里的部分学生,并来到韶山学校,探寻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如今年逾古稀的老人们,回忆起60年前与毛主席合影的情景,就像变成了十几岁的少年,一个个心潮澎拜,眼里仿佛带着光。

幸福的会见——

“和毛主席合影是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

照片中,站在毛主席两侧的蒋含宇、彭淑清是较早知道毛主席要来学校视察的两个人。“1959625日我们就听说了这个喜讯,当学校决定由我俩向毛主席献花、戴红领巾时,心里高兴坏了,又紧张极了。”那天下午,任学校少先队大队长的蒋含宇反复练习系红领巾,大队委员彭淑清则四处寻找鲜艳的花儿。晚上,两个孩子激动得几乎一夜没睡。

“毛主席回来啦,等下还会来学校看我们呢!”626日一早,这个好消息传遍了韶山学校。一时间,学校沸腾了!600多名师生走到校门外,在道路两旁排好队,夹道欢迎毛主席。“我们一个个都踮起了脚,伸长了脖子,急切地张望。”当时在韶山学校读初二的毛雨时仍记忆犹新。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乘坐的轿车朝学校驶来了。看到毛主席从车里走出来,现场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毛主席好”“热烈欢迎毛主席”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蒋含宇、彭淑清走上前,向毛主席行了一个少先队礼,再把鲜花献给他。毛主席接过鲜花,亲切地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拉着他们的手,和大家一道向韶山学校走去。到校门口,毛主席抬头看着自己1952年亲笔题写的“韶山学校”四个大字,脸上露出了微笑。

进学校后,毛主席站在操坪的一端环顾四周,看到左右两栋教学楼分别写着“小学部”“中学部”,他问:“这是小学,还是中学?”“这里以前是小学,1956年开始招收初中生,以后还准备办高中。”学校负责人回答。“原来是一所戴帽子的学校啊,你们是要搞一条龙咯!”毛主席高兴地说。随即,他又对旁边的少先队员说:“那你们就是帽子底下的人咯!” “毛主席说话风趣,逗得大家都笑了。”当年17岁的陈可斌在韶山学校读初三,他对当时的情景印象深刻。

 6月的韶山艳阳高照,此时,毛主席的白衬衫已微露汗渍,额头上也冒出了汗珠,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蒋守仁拿来一把椅子请毛主席坐下休息。蒋守仁个子不高,脖子上戴着红领巾。毛主席问:“你在这里工作?”蒋守仁点头称是。毛主席又问:“搞什么工作?”蒋守仁回答:“担任学生团队工作。”“你是学生的头,是孩子王,青少年工作很重要。”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叮嘱道。

 又过了一会儿,不知谁喊了一声“照相了”,师生们争先恐后又井然有序地簇拥着毛主席。蒋含宇踮起脚,敏捷而熟练地给毛主席系上了红领巾,校园里再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毛主席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和蔼地问蒋含宇:“你这红领巾送给我啦?”蒋含宇回答:“送给您老人家了!”毛主席又说:“那我就把红领巾带到北京去啦,我又年轻了,又变成少先队员了!”那浓厚的乡音、幽默的话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摄影师侯波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

蒋含宇回忆,给毛主席戴红领巾是反手,不像自己戴那么方便。他当时个子小,怕动作慢,让毛主席弯腰太长时间。“我掂量着,这可不是个小事儿啊!”为此,他前一天练习了一个多小时。考虑到毛主席身材高大,他又和辅导员商量,将原来的小号红布红领巾换成了大号红绸红领巾。“任务完成了,我才松了一口气。后来在电影里看到,系红领巾的动作还挺麻利,中间的结也打得好,让我好一阵高兴。”蒋含宇说。

转眼已接近上午10时,随行人员提醒毛主席该吃早餐了。毛主席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他要我去吃饭,你们同意不同意?”“同意!”师生们依依不舍但又异口同声地回答。向大家告别后,毛主席缓缓朝学校通往宾馆的侧门走去,不时回头向师生们点头、挥手。

“毛爷爷,再见!”“毛主席,祝您健康!”大家一边鼓掌一边高呼。随后,师生们齐声高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激昂的歌声响彻整个校园。

“我们目送着毛主席离开,直到他的背影看不见了,我们的目光,还久久地望着那个方向。”当时在韶山学校读初二的熊若云说,这一幕,是她最难忘的一幕;这一天,是她最幸福的一天。

 巨大的鼓舞——

 “带着毛主席的激励奋勇前进”

今年76岁的熊若云如今已从湘潭市岳塘区育才学校退休。记者1216日在她家里采访时,首先看到的,便是客厅中央悬挂着的这张老照片。“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还是特别激动。”她说。

熊若云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老师,后来又担任育才学校校长、书记。“职务在变,但我对教育的情怀没有变。”她说,自己始终记得与毛主席合影的巨大温暖,以及毛主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殷切嘱托,决心要做一位优秀的“园丁”。

熊若云刚刚走上育才学校领导岗位时,面对的是一所师资薄弱、设施落后的学校。她一手抓教育教学,一手抓行政管理,出台多项措施提高教学质量,还通过办校办工厂筹集资金,所有收入全部用于奖励优秀师生。就这样,学校教育质量提高了,新校舍建起来了,名气也大了。后来,不少人慕名到育才学校求学。

采访中,熊若云的儿子罗纳新告诉记者,父亲罗光发也是韶山学校的学生,也在这张老照片里。“小时候去韶山,父母都会带我们去韶山学校,给我们讲当年与毛主席合影的故事,让我们深受鼓舞。”罗纳新说。

在父母影响下,罗纳新也成了毛主席的“粉丝”,他最爱读与毛主席相关的书籍。“《毛泽东选集》里面讲,要密切联系群众,要到下面去研究问题,我一直记着这些工作方法。”如今,已成为岳塘区人社局局长的他还常常从《毛泽东选集》中汲取力量。

照片中,77岁的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村民陈可斌当年站在毛主席右上方第5个位置。陈可斌家境贫寒,家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1217日,记者走进他简陋的卧室,发现墙上贴着一张毛主席画像,桌子上的毛主席水晶相框擦得锃亮,60年前与毛主席的合影被放进相册中珍藏。“家里值钱的东西没有,这些照片,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陈可斌说,他崇拜毛主席,热爱毛主席,更把与毛主席合影当作一生的荣光,激励自己在困难前面不低头,在挫折面前不放弃。

高中毕业后,他原本考上了大学,但因家庭贫困,无奈在家务农。1991年,他在长城乡政府传达室工作时,偶然聆听了一次通讯员培训班,从此对新闻写作产生浓厚兴趣,24年穿行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寻找新闻线索,在各级媒体发表文章1162篇。当地一名新闻工作者评价陈可斌:“他不是记者,但他对新闻的热爱,毫不亚于一名记者。”更让人敬佩的是,陈可斌还通过努力拿到了函授大学文凭。

然而,如今的他却罹患尿毒症,每周要到医院透析两次,手上密密麻麻满是针孔。透析很疼,但他从不喊疼。“医生都夸我,到底是和毛主席合过影的人,勇敢!”陈可斌自豪地说。

谈及过往,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很少怨天尤人,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像是有一种精神在支撑我,让我感觉所有的苦都不算苦,这种精神,应该就是当年与毛主席合影所受到的巨大鼓舞。”

陈可斌还告诉记者,他常用毛主席1959年写下的《七律·到韶山》勉励自己,坚信有着“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气概,必定会迎来“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明天。

1218日,记者见到了韶山村党委第一书记毛雨时。他的办公室里,《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著作摆满书架。毛雨时说,他对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平常总要抽时间看看与毛主席相关的书籍。而那张老照片,也被他摆在了家里客厅正中央,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

今年74岁的毛雨时是土生土长的韶山人,也是连续五届全国党代表。上世纪80年代起,他接过了韶山村“当家人”的接力棒。“韶山支部是毛主席在1925年亲手创建的,我一定要把它建设好。”毛雨时这样要求自己。

他鼓励村民念活“生意经”,提倡大家依托红色旅游资源,通过文明经营发展致富。当全村人靠旅游“发了财”,他又注重给党员群众补精神之“钙”,编印《跟着毛主席学走群众路线》等乡土教材,邀请毛主席家属、老共产党员上党课……在他的带领下,韶山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质,党建更是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如今,已退休的毛雨时又发挥余热,争当党的理论政策“宣讲师”。他不仅在毛泽东广场讲、在村部讲、在学校讲、在企业讲,还走入群众家中,以通俗易懂的农家话跟百姓讲。前不久,他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我既是毛主席的家乡人,也是60年前在韶山学校与毛主席合过影的人,这是多么巨大的荣光!”毛雨时说,他要带着毛主席的鼓励继续奋斗下去,为伟人故里奉献光和热。老照片里,被人提及得最多的就是蒋含宇、彭淑清二人了。当年站在毛主席两侧的“金童玉女”,如今已是携手走过48年的幸福夫妻。“那张照片改变了我们的一生,影响了我们的一生。”蒋含宇说。

这些年,蒋含宇和彭淑清已经无数次讲述过给毛主席献花和戴红领巾的故事,“每一次回忆,我们都感到无比幸福和光荣。”蒋含宇说,他和妻子从不以此去追求私利、寻求方便,而是一直坚持着“我们所做一切,一定要给毛主席争光,不能给韶山人民丢脸”的原则。在工作中,夫妻俩勤勤恳恳,将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在生活中,他们幸福和谐,一家人其乐融融。“偶然我和夫人发生口角矛盾,儿女们还会说,你们可是和毛主席合过影的人,吵嘴可影响不好啊,请你们改正!”说到这里,蒋含宇爽朗地笑出声来。

蒋含宇和彭淑清有着很深的“红色情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专注红色收藏,至今共收藏了数十个国家出版的毛主席语录、纪念邮票等2万多件(册)收藏品,举办红色展览20余场(次)。接下来,他们打算与政府、企业合作,在韶山开办红色文化珍藏馆,让这些藏品落户毛主席家乡。

而被毛主席视察过的韶山学校,如今已是全国文明校园、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626日也成了学校的校庆日。“毛主席的鼓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学校前行的道路。”韶山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陈煜华说,将牢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校训,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编辑:办公室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韶山学校 特此声明。